王圣林,李危石.寰枢椎脱位的诊疗现状及争议[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4,(3):225-226. |
寰枢椎脱位的诊疗现状及争议 |
Current status and controversie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
投稿时间:2024-03-21 |
DOI: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摘要点击次数: 1515 |
全文下载次数: 296 |
中文摘要: |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学分类主要用于指导治疗策略,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是1968年的Greenburg分类:可复性及不可复性,即通过动力位X线片判断寰枢椎的关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针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固定融合,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方骨性减压、原位固定,但临床观察发现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后方减压效果不佳。20世纪60年代我国香港方心让等及80年代Menezes等报告经口入路腹侧切骨减压,大幅提高了寰枢椎不可复性脱位的临床疗效,但此方法仍然无法实现“复位”。临床上医生们发现颅骨牵引可将某些以往判断为“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转化为“可复性”。21世纪初开始,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南部战区总医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们发表了系列文章,使用颅骨牵引下的经口松解术可以将绝大多数不可复性脱位转变为可复性脱位,并实施了解剖复位下的经口或后路固定融合。这一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不可复性向可复性转化”理论,获得了国际承认和应用。另外,Goel、Chandra等及国内陈赞等报告了经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使寰枢椎复位后行固定融合。然而后路松解无法实现前方挛缩韧带或骨性结构的松解,部分病例的复位效果不如经口松解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当代治疗理念已经形成,即经过颅骨牵引结合松解术达到寰枢椎解剖复位、并实行植骨融合。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切骨减压。从前述的寰枢椎外科发展史可见,我国同道做出了很大贡献。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